欧美综合久久,色搞得,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,97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观看

【徽 苑】憶泉州·游

來源:徽商物流 時間:2020-10-10 瀏覽量:8958

回憶自己對泉州的向往,大約是受了外國友人伊本·白圖錄所撰《游記》的影響。多年以前,父親為了讓我了解一些伊斯蘭教的傳統(tǒng)以及它在中國的衍生、發(fā)展,特地找了很多這方面的資料、書刊交我閱讀。其中就有這本《游記》。當我第一次踏上泉州的土地,與當?shù)氐幕刈迮笥呀涣鲿r,很多人知道《游記》,并能清晰的記得其中勾勒泉州的段落,叫我油生知音之感??上ё髡邲]有留下遺像讓我瞻仰,就連他書中所記的,當時來華的穆圣座下二賢,也歸真千余載,在風吹欲動的“碧玉毯”下空留機妙。

泉州是個宗教繁華之地,自古便有各教派無數(shù)的杰出人物在此居留修行。近代最著名的為弘一法師,他在安海時曾致書李遠芳,略云:“今年所以往閩各地弘法者,因余居住閩南十年,受當?shù)厝耸糠N種優(yōu)待。今年老力衰,不久即可謝世。故于今年往各地弘法,以報答閩南人士之護法厚恩……明年將閉門謝客,以終其天年?!?/span>

我在泉州看到了弘一法師的遺骨。泉州人把法師的44顆舍利子小心收集,珍藏于清源山的千手巖畔,并建一墓亭敬之,時任中國佛協(xié)會長趙樸初居士題書“千古江山留勝跡,一林風月伴高僧”??吹酱颂?,回想法師的絕筆“悲喜交集”,叫人感慨,唏噓不已。不由暗嘆弘一法師的德行高遠,至西去前幾日仍開壇講經(jīng),弘揚佛法,也唯此清俊秀麗之地可安放法師遺身了。

在清源山游覽了好幾回,風景也看了無數(shù),它給我最深的印象是“綠”,重重疊疊,濃淡各異的綠隨時在眼中留連。加之幾去清源都是在暑假期間,那樣的蒼翠,會叫自己一生難忘。

沿清源山的小道環(huán)行而上,空氣愈加清新,眼界也愈加開闊。山林中的濕潤,不僅澤泅了花草,也叫游人們心神為之一爽。

清源山并不算是高山,但由于泉州附近皆是丘陵,所以才有了蔡清的那句“一上第一山,自覺眾山小”。我見慣了北方俊俏奇峰,對此句雖不以為然,卻也不敢小看了在山頂臨風遠眺的那份愜意。日初東升,伴著身旁淡淡的霧氣,眼前的泥香、樹木以及遠處漸將繁華的街道們,這樣的精致,哪里還能想起用此山比彼山呢?

老君巖是一路行來的第一景。巨大的石像我見過許多,但道家的雕刻似乎很少以大博名。而這高約5、6米的老君巖實是壯觀,無怪乎會有“老子天下第一”的美譽了。此老君坐像左手依膝,長須飄拂,夸張的線條下透出質(zhì)樸淳厚,使它看起來格外和藹可親。

據(jù)說老君巖原先并不是露天屹立。最早的時候,本有規(guī)模宏偉的真君殿、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覆蓋其上,可惜后來被焚毀,空剩老君與白云相伴,在大自然中呼吸。明帶詹仰庇曾作詩:“元洞清虛物象新,瑤壇瀟灑回無塵。祗今萬古上生石,準是千年不老人。座外青山開玉障,松間紫氣繞龍鱗。由來杯酒堪何望,寵辱何須雖有身。”詹君來游時,道觀大約早已被毀,眼見老君扎根大地,神態(tài)浩然,便有了隱逸之意,才會得此空靈之句。正所謂“仙蹤若可繼,愿言永相從”了。

道教是我國固有的傳統(tǒng)宗教。明《道藏》記載,早在秦代就有方士大道在清源山修真,西晉與唐代也有許多知名道士如蔡如金、鄭文叔在此煉丹修真,所以泉州的道學在中國的道教文化中是占有一席之地的。作為道家的鼻祖,老君在香燭的彌漫中享受著眾人的供奉。信徒們擁拜的老君坐像,被連綿不斷的香火包圍著,雖別具一景,卻也使此山的自然靈秀,少了幾分清氣。說到這里,不由的想起別處山川,大都如此罷。

老君巖已在身后,眼前是一道瀑布凌空而下,旁有“洗心”、“清如許”、“泉窟觀瀑”等題刻,蔚為壯觀。李白贊廬山瀑布云“飛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銀河落九天。”那是一種大氣,而此處水景則盡顯嫵媚之色。我算是北方人,多見龐大水流一蔟而下的風流,對著這樣的含羞委婉,便很輕易的為它陶醉了。說到“泉窟觀瀑”,就不能不說一株奇木。立于危崖一側(cè),迷茫飛瀑所激起的煙霧中,先人們賜名“天侶”樹。走近細看,它由兩株重陽樹和榕樹結(jié)合,樹根相疊,樹身緊抱,樹丫交纏,如漆似膠,有文人騷客美譽,贊嘆“天侶呈瑞”。通過樹牌上的文字,知曉此樹在這里扎根已300多年,宛如一對忠貞不渝的戀人,引人遐思。坐在樹下,臨水聽風,在周圍山石飛水中感受一抹清涼,自己也如同溶入了幽翠之意,升騰了起來。我不敢在此做多停留,生怕這美麗因我而褪色。賞景如品茶,適可而止即可,何須窮盡其美呢?

游程之中,有幾只山雀一路跟隨,飛伴左右,啼叫甚歡。這山,這水,這樹,這雀兒,原是一樣的可愛。

走近崖下,仰面這瀑布,心情激動起來。在雨季里,水勢會稍猛一些,雪般的顏色從崖上飄然而下,濺入水氣彌漫的深淵,頓時我便如身在云霧之中一般,在這里站立片刻,全身濕漉漉的。瀑布落地后便緩了水勢,把手伸進水中,清涼之意順著胳膊走進心里。水是透明的,我甚至可以看清楚其中的每一粒細沙,難怪稱此山為“清源”。這水終會流出山谷,流入大海,但我的心底還是希望它不會變濁,希望它即便遠行至天涯海角,也還是清清的。

(五源 李明哲)